中國石油官方微博CNPC-online
中國石油官方微信CNPC-online
大慶油田
長慶油田
華北油田
新疆油田
青海油田
長慶石化
遼河油田
塔里木油田
吉林油田
吉林石化公司
蘭州石化
錦西石化公司
伊拉克石油資源儲量豐富,已探明石油儲量1500億桶,居世界第五,未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一。而且,伊拉克具備雄厚的油氣資源基礎和巨大的油氣增產潛力,未來油氣產量將大幅攀升。長遠來看,伊拉克將在世界油氣格局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伊拉克政局前景未明,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新簽油氣合同的政治法律以及合同風險尚未完全排除,這需要引起在伊進行油氣合作的外國石油公司重視,并制定相應預案加以應對。
伊拉克未探明的石油儲量居世界首位,石油行業收入占伊拉克政府財政收入的99%。英國Coventry大學國際關系講師RobertSmith稱,伊拉克石油行業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2007年擬定的《國家油氣法》草案仍在等待國會的審批,混亂的油氣行業反映了美國及其盟友侵略后留下混亂的新政府。
伊拉克戰爭的反對者在解釋美國及其盟友為什么發動入侵時,稱侵略者的主要目的是石油。雖然時任領導人否認上述原因,但是毫無疑問伊拉克巨大的石油資源,確實可以給沖突后的伊拉克工業及國際公司帶來機遇。
然而,關于《ChilcotReport》的爭論卻忽視了伊拉克石油領域的現實狀態,就算戰爭的目的真的是“只為了石油”,那么,這一目的如愿以償了嗎?
2003年以后,伊拉克需要處理善后事宜,其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如同整個國家一樣千瘡百孔,許多方面亟待改善。這些問題包括:美國占領伊拉克后的進一步打算,戰后遺留下功能失調的機構體系以及伊拉克國內斗爭可能導致的國家分裂。
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未得到解決
占領者并未從實際出發解決伊拉克石油工業的重建以及財富分配問題,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石油行業對伊拉克都是至關重要的,石油行業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的99%?,F有儲量1430億桶(世界第五),預計未探明儲量在500~2000億桶,是世界上最大的未勘探市場。
伊拉克戰爭前的幾十年,伊拉克國家石油公司掌控著石油工業。“阿拉伯石油造福阿拉伯人”是復興黨時代(1968~2003年間)最流行的口號之一,在20世紀50年代首次提出國有化建議后,伊拉克于1972年正式頒布了石油國有化政策。但是,就算美國戰后設計者清楚這段歷史,他們也更愿意將它忽略。和伊拉克政府不同,他們計劃將國有石油工業向國際投資者開放,讓其享受自由化帶來的好處。
私有化的問題
截止2003年,伊拉克石油工業亟待重建,油田現代化建設迫在眉睫。戰爭和制裁的雙重打擊讓伊拉克無緣享受20多年間世界各地行業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果。地震測量新技術和鉆井新技術有可能改變未來的石油生產力水平。伊拉克有可能成為中東地區石油行業私有化的帶頭人。
然而,雖然外來技術和投資可能對石油行業的發展很有幫助,但伊拉克的政治家和那些傾向于私有化的人對此不感興趣。美國及其盟友也無力推動改革,也無法將全國大多數反對石油私有化的政治勢力團結起來。最后,以美國為主導的政府在2003年9月宣布,外國投資可以參與到除石油行業之外的其他領域。占領者實際上從未解決如何重建伊拉克石油工業以及如何分配財富的問題。
伊拉克當地未從國際投資中獲益
外國石油企業仍然很少雇傭伊拉克人,當地社區沒有從國際投資中受益。2003年之前,所有的石油利潤都歸政府所有,這有利于獨裁統治者維持其統治地位(薩達姆便是最后也是最殘酷的統治者)。魯邁拉巨型油田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南邊靠近受什葉派控制的巴士拉,而東北部靠近基爾庫克。然而,這兩個城市都沒能從石油行業中得到足夠的回報,因為在薩達姆統治時期,什葉派和庫爾德的社區都被邊緣化了。
因此,石油財富的公平分配是解決伊拉克沖突和避免另一個薩達姆出現的關鍵,雖然每個人對此都心知肚明,但事實證明由美國主導的政府無力找到公平的解決辦法。
伊拉克2005年通過的憲法中稱石油歸全體伊拉克人所有,但并沒有指出財富如何分配。為了解決石油財富的分配問題,伊拉克政府早在2007年就擬定了《國家油氣法》草案。然而以往各種解決油區和非產油區沖突的法案都以失敗告終,《國家油氣法》仍在等待議會的批準。
在這期間,石油工業還在按照2003年之前的法律和不同憲法解釋下的復雜框架運行。不過通過一系列許可協議,跨國公司參與了石油勘探并在巴士拉和基爾庫克建立了油田,這使得伊拉克石油產量開始逐漸增加。
現行法律無法解決石油分歧
石油工業摻雜著國家所有權和國際利益,而現行的法律框架無法解決類似的分歧問題。法律問題仍然存在,跨國石油公司仍然只雇傭很少的伊拉克工人,他們堅持使用外籍員工和安保公司來保障生產活動,因此當地社團也沒有從國際投資中受益。
石油是ISIS的重要目標,一方面石油可作為新政府的資源,另一方面在未控制地區,他們將石油設施作為襲擊目標。2014年和2015年,政府軍和ISIS部隊在拜伊吉的石油基地展開了激烈的戰斗,石油管道也因此經常遭到襲擊。雖然石油行業仍在運轉,但行業的混亂轉臺反映出入侵帶來的復雜后果。
庫爾德斯坦自行其道?
伊拉克北部地區采取了不同解決方式,半自治的庫爾德地區政府(KRG)將其領土劃分成區塊用于勘探,邀請國際公司簽署產品分成合同。這一措施出臺后,像??松梨诤脱┓瘕堖@樣的大公司都參與了進來。
庫爾德地區政府面臨的困難是,雖然發現了大量的石油資源,但由于沒有明確的伊拉克境內大范圍開采許可,而無法將石油變現。巴格達和庫爾德地區之間關于石油所有權和預算分配問題很難達成一致。兩者之間爭議越大,庫爾德地區就會與巴格達越疏遠,最終庫爾德地區選擇了同土耳其政府簽署能源協議,將石油賣到了國際市場。
開始的時候,石油很難運出庫爾德斯坦地區,但2014年在庫爾德油田與土耳其之間新建了石油管道,石油運輸變得越來越便捷。雖然近期油價下跌導致國際市場質疑開采石油的經濟可行性,但對于庫爾德的領導人來說石油是其重要的政治和經濟資產,在未來或許可能幫助該地區實現獨立。
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原因可能不單單為了石油,但如果想要解決入侵后的沖突問題,那么必須形成解決石油問題的方案。2003年伊拉克戰爭后,石油行業的發展與整個新政府的發展類似。石油工業參雜國家所有權和國際利益,而現行的法律框架仍然無法解決分歧問題。庫爾德斯特地區的情況足以證明未來國家分裂的可能性。
石油將不同的利益集團結合在一起,但幾乎沒有哪個政治領導人有能力統一說話的口徑。當初草率、計劃不周的入侵,帶來如今瀕臨失控的政治體系,而后ISIS的出現又讓問題進一步復雜化。伊拉克具備雄厚的油氣資源基礎和巨大的油氣增產潛力,未來油氣產量將大幅攀升。從長期來看,伊拉克油氣產量將進一步增長,并將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顯著影響和沖擊,伊拉克將在世界油氣格局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然而,伊拉克政局前景未明,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新簽油氣合同的政治法律以及合同風險尚未完全排除,公共基礎設施薄弱,油氣出口能力不足,這需要引起在伊進行油氣合作的外國石油公司重視,并制定相應預案加以應對。
總之,伊拉克正處于石油工業重建的歷史轉折期,外國石油公司面臨的機遇大于挑戰,可擇機參與相應的天然氣項目和煉廠項目,在保證大石油項目順利實施的同時,也能使伊拉克的石油行業取得良性發展。
© 1998-2021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法律聲明
技術支持:中國石油信息技術服務中心 京ICP證010289-1 京公網安備:1104014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