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官方微博CNPC-online
中國石油官方微信CNPC-online
大慶油田
長慶油田
華北油田
新疆油田
青海油田
長慶石化
遼河油田
塔里木油田
吉林油田
吉林石化公司
蘭州石化
錦西石化公司
石油在全球范圍內的儲量分布極不均勻,全球已探明剩余可采儲量的70%左右集中在中東地區,而占全球石油消費總量60%以上的美國、德國、日本等30余個經濟大國的石油儲量僅占全球儲量的8%左右。西歐和北美等地區發達國家石油消費量的44%依賴于進口,而日本、德國、法國等的石油消費幾乎100%依賴于國際供應;中東地區80%的原油銷往國外,石油出口收益是這些國家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石油產地和消費地的分離,使石油成為世界重要的大宗貿易商品和戰略物資,左右著國際政治和經濟的形勢與發展。
石油是一把政治的“雙刃劍”,它既是國家經濟發展和地區穩定的促進劑,也是地區和國際沖突的引發劑。20世紀30年代,劍橋能源研究協會董事長、國際石油界知名人士尼爾金(DanielYergin)就曾說過:“石油,10%是經濟,90%是政治。”石油和天然氣不僅左右著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命脈,甚至對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能產生重大影響,這就是石油與生俱有的政治特性,而且這種政治特性今后只會更加突出。
作為一種戰略資源,注定了石油必將與政治產生長期的密切關系,是石油生產國與跨國石油公司及石油消費國戰爭中具有威力的籌碼。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如果你控制了石油,那么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石油作為軍隊用來維持常規作戰能力的重要資源,既可以直接用于作戰,也可以引發戰爭,同時,石油也可以成為一種避免戰爭爆發的武器或手段。石油可以引發戰爭,而戰爭的結果反過來又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石油價格,從而對世界政治和經濟等諸多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
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地區沖突,大多與石油有關,如第四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學界普遍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于戰爭和動亂引發的石油危機有三次,這三次石油危機反過來又都對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帶來了重大影響。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危機爆發,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打破外國石油公司對原油價格的壟斷,OPEC宣布了石油限產、禁運和提價等措施,造成國際油價由每桶不到3美元迅速上漲到超過13美元,使各成員國的石油收入大幅度增加,為維護自身的民族權利和經濟利益取得了重大勝利。但這場持續3年的石油危機,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使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1978年,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由于美國大力支持和維護巴列維國王的統治,進而形成了伊朗伊斯蘭革命和美國的直接了矛盾,伊朗停止了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石油出口,使油價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由13美元/桶上升到39.5美元/桶,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隨后爆發的兩伊戰爭,使伊朗和伊拉克兩個產油大國的石油生產完全停止,世界石油產量又減,全球市場每天都有560萬桶的石油缺口,打破了原油市場的供求關系,再度引起油價上揚。加之OPEC內部分裂,各主要石油出口國輪番提高價格,火上澆油,使西方大國的經濟陷入全面衰退的困境。而面對這場特殊的石油戰爭,美國等西方國家方寸大亂、束手無策,受到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
20世紀80年代,隨著OPEC團結力量的瓦解以及新興產油國的出現,石油權力開始分散,石油價格持續下降,西方國家在國際石油權力爭奪戰中重新獲得了主動權,阿拉伯國家的政治勢力逐漸衰退,權力再度回到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家手里。到1986年,石油價格降到10美元/桶以下,使國際石油市場重新出現混亂局面。油價的暴跌也導致蘇聯財政狀況急劇惡化,間接導致了蘇聯解體。
1990年8月,薩達姆借口科威特的歸屬問題,突然出兵侵占了科威特,企圖擴大和掌握更多的石油資源。由于薩達姆拒絕聯合國的撤軍要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動了對伊戰爭(即第一次海灣戰爭)。為了對付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伊拉克在科威特及本國境內點燃了大量油井,對石油資源及石油生產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使世界石油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油價暴漲,引發了第三次石油危機。這次石油危機使西方大國,尤其是美國再次陷入了經濟衰退,進而影響到了美國的政治。在199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老布什敗給民主黨候選人克林頓,謀求連任失敗,主要就是石油危機、經濟衰退以及人們的生活水平下降所致。
這幾次大的石油危機,令西方大國感到心驚肉跳,感受到了石油在現代經濟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除采取節能措施、增加石油儲備、尋求可替代能源以外,爭奪與控制石油資源,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
20世紀30年代,在當時的發達國家眼里,石油只是一種關乎國家安全的重要內政問題,到了70年代,石油成為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全球性地緣政治問題。盡管國際能源市場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但人們對石油的依賴程度依然不減反增。從第一次石油危機到海灣戰爭引發的第三次石油危機,再到2008年油價逼近150美元/桶的歷史最高價,國際市場上原油價格上漲了數十倍,嚴重滯后了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在致力于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但石油至今仍是人們最主要的能源品種和現代化工的基石。
石油的用途廣泛,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交通運輸和國防工業水平,石油的地緣政治問題及現代世界發展史均表明,“石油是一種政治武器”。美國是最早將石油作為政治武器進行外交施壓的國家之一。20世紀30年代,日本石油消費量的80%以上依賴美國供應,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后,美國部分凍結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并于1941年6月開始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在日本試圖從蘇聯獲得石油的努力失敗以后,最終導致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
也正是由于日本在偷襲珍珠港中忽略了摧毀美國在夏威夷港儲存的450萬桶油料,使美國得以迅速發動反擊,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另外,1939年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使德國從蘇聯獲得了充足的石油供應,解決了德國石油資源短缺的困境,令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在歐洲戰場上取得了巨大勝利;《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被撕毀后,和希特勒軍隊迅速向高加索的巴庫地區開進,也正是看中了這些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石油禁運作為一種制裁手段曾被多次運用,如在聯合國框架下以國際法的名義針對南非和羅德西亞(現津巴布韋)政權的制裁,伊拉克1990年入侵科威特之后所受的制裁等,以及美國單方面對被其視為"無賴國家”(包括古巴、伊朗、朝鮮等)所進行的制裁等。石油禁運作為政治施壓手段,給被制裁國家的社會和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后果,而伊拉克、埃及、利比亞等國家所出現的政治動蕩及政權顛覆,也正是某些強權國家采取石油禁運帶來的后果。
1973年10月,由石油生產國發起的向石油消費國的石油禁運(即第一次石油危機),是石油生產國反對“石油大佬”霸權行徑的開始,結束了石油工業發展初期跨國石油公司大權獨攬的時代,使石油生產國逐漸收回了對本國石油資源的控制權,形成了一種全新的世界石油工業新格局。也正是從那時起,人們意識到了石油中蘊涵的重大政治危機一個局部區域的沖突可能會帶來全球性的后果,至少會導致石油價格上漲,使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放緩,甚至有可能出現衰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主權國家數量的增加,石油問題也由一個發達國家和少數殖民宗主國之間的內政問題,演變成涉及局部乃至全球利益的國際政治問題,與石油有關的主角明顯增加,彼此間的依賴也日益增強。石油不僅涉及石油消費國、生產國以及出口國之間的關系,也涉及跨國石油集團、國有石油公司以及一些小型公司的利益。而且在國際石油市場結構性關系失衡危機的作用下,還不斷有石油生產國跳出來要求捍衛自己的利益,在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之間達成的默契有可能被徹底打破。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雖然其人口只占全球總人口的4.5%,但其石油和天然氣消費量卻占到了全球消費量的25%,歷史上,美國原油消費量的50%以上曾經來源于進口。石油既是美國強大的基石,也是美國的軟肋,美國必須在石油問題上樹立起全球的政治視角,把石油和天然氣問題作為政府的對外政策和優先目標之一。2003年3月20日,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即第二次海灣戰爭),即被廣泛認為與石油及其地緣政治密不可分,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簡稱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發行時,即稱“進攻伊拉克是為了石油資源";但除了爭奪石油資源以外,“伊拉克戰爭"更是一場改變全球石油市場格局、促進全球石油供給多樣化的戰爭。
2011年爆發的敘利亞內戰,或多或少地總是顯露出美國的影子,據媒體2018年8月底透露,2018年6月,一個美國高級代表團曾秘密訪問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談判美國退出敘利亞內戰的條件,其中之一就是特許美國公司獲得敘利亞東部的石油開采權。2019年初,委內瑞拉國內發生政治危機,1月23日,反對派領袖胡安'瓜伊多宣布自任“臨時總統”,立即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的支持。1月28日,在接受??怂股虡I新聞頻道主持人采訪時,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公然聲稱,美國在委內瑞拉的政治危機中“有很多利害關系,特別是該國的石油可能會給美國帶來的經濟利益"。美國干涉他國內政及對他國石油資源虎視上上的目的昭然若揭。
隨著石油資源的日益短缺,盡管各國在能源政策調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際社會對能源的需求總量不斷提升,各國對石油的依賴有增無減,國家間的相互依存度也不斷提高。尤其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如果人們的生活方式不發生改變,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就是一名謊言,對石油的依賴也會成為國家和社會命中注定的軟肋。西方發達國家本身所擁有的石油或天然氣資源非常有限,巨大的需求缺口必須通過從別的國家進口來彌補,對石油資源的爭奪,仍將是未來幾十年世界的主要矛盾之一。
© 1998-2021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法律聲明
技術支持:中國石油信息技術服務中心 京ICP證010289-1 京公網安備:1104014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