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官方微博CNPC-online
中國石油官方微信CNPC-online
大慶油田
長慶油田
華北油田
新疆油田
青海油田
長慶石化
遼河油田
塔里木油田
吉林油田
吉林石化公司
蘭州石化
錦西石化公司
正是由于石油在經濟中的特殊地位,石油經濟戰也成為國與國之間戰爭的一種方式。所謂石油經濟戰,是指一國或國家聯盟以強制性石油經濟手段,對其他國家或國家聯盟進行對抗的非暴力手段,主要包括石油經濟的摩擦、沖突、封鎖和制裁等。石油經濟戰不僅會直接或間接地、或大或小地影響到相關國家的經濟安全,而且也會影響到相關國家的政治、社會和軍事安全。
石油經濟戰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聯合國對伊拉克的石油禁運以及美國對伊朗和利比亞的經濟制裁。通過石油禁運或經濟制裁,一方面切斷了這些國家依靠石油銷售所帶來的大量收入;另一方面限制了跨國石油公司對這些國家石油工業的投資,從而切斷了被制裁國家的經濟命脈,從經濟上對這些國家進行了嚴厲的懲罰和打擊,最終導致了伊拉克和利比亞政權的顛覆及伊朗經濟陷人困境。
石油經濟戰也會發生在相應的國際組織之間,如國際能源署成立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任何產油國把石油出口作為政治工具影響該機構成員國的對外政策,而OPEC是為了維護成員國的利益、反對西方石油壟斷資本的剝削和控制而成立的。IEA和OPEC實際上是國際石油經濟戰中兩個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對抗的國際經濟政治組織。
以石油為利器發動“經濟戰爭+金融戰爭”,進而瓦解自己的敵國,是美國的一貫手法。蘇聯的解體,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美國軍備競賽和石油經濟戰爭的成果。20世紀80年代,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軍備競賽及經濟圍追堵截下,蘇聯經濟已陷入困境。其時,蘇聯急需向外大量出口石油以換取外匯,以解國內經濟的燃眉之急。
但當年蘇聯的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亞的凍土帶上,開采成本在20美元/桶左右,遠遠高于中東沙漠5-7美元/桶的開采成本。美國長期在國際原油市場上將油價壓低,在10-15美元/桶徘徊,甚至低至5美元/桶,使蘇聯的石油工業除自給自足外,根本無法出口創造經濟效益。1990年初的海灣戰爭,令油價上?升至41.9美元/桶,使蘇聯看到了轉機,和希望美國陷入一場持久的戰爭來解開蘇聯的經濟困局。
在美國的誘導下,蘇聯把僅有的一點兒外匯,加上向美歐等國家借來的巨額外匯,大量購買增加石油開采的設備并建設輸油設施,準備在國際石油市場上賺個盆滿缽溢。但結局是海灣戰爭僅僅打了38天就結束了,原油價格迅速重回10-15美元/桶,最終蘇聯因無法償還巨額外債而導致經濟崩潰并解體,使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作為目前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最大原油進口國的中國,高油價是不是美國對我們打的另一張石油經濟戰爭牌?
© 1998-2021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法律聲明
技術支持:中國石油信息技術服務中心 京ICP證010289-1 京公網安備:110401400007